2015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坚决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培育新动力,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为"十二五"圆满收官和"十三五"平稳起步奠定了扎实基础。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9万亿元,增长8.6%,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6%、7.4%、11.2%。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8%;财政总收入4008.1亿元,增长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954.3亿元,增长1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24亿元,增长12.1%;完成进出口总额293.7亿美元,增长-4.8%,其中,出口增长-3.9%;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5%和9.3%;CPI上涨1.4%,物价水平基本稳定;新增城镇就业77.3万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年度减排目标,万元GDP能耗下降6.98%,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总体部署,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规模工业增长8%,服务业增长10%以上;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进出口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以上,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提高1.4和2.5个百分点左右,万元GDP能耗下降3%。
实现上述目标,关键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上下功夫,重点要抓好以下10项工作:
一、突出创新发展,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供给体系。突出做好"加减乘除":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全面落实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1274"行动。围绕移动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住宅产业化、军民融合等,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重点推进中兴通讯长沙基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株洲轨道交通科技城、岳阳北斗卫星导航、邵阳全钒液流电池及储能技术、长株潭检测装备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加强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柔性化改造,推动工程机械等行业向农机、环保、海工装备、地下工程装备、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方向转型;支持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加快技术改造;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进食品产业做强做优,支持轻工、纺织、家居、烟草等产业发展,提升消费品工业竞争力。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10大重点产业,加快创建服务业示范集聚区,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实施"互联网+"行动,提升产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产品、技术、业态和模式创新。推进"质量湖南"建设。减少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制约。进一步简政放权、清理管制性政策,规范中介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精简归并"五险一金",把握劳动生产率与最低工资标准增幅的关系,降低人工成本。继续取消、整合、规范涉企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落实收费减免和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税费成本。发展多元化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资产证券化,发展特色中小金融机构,降低融资成本。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强化市场价格监管与反垄断执法,维护市场公平竞争,降低环境成本。提高土地供给和利用效率,推进电力体制和流通体制改革,降低外部市场成本。释放创新驱动的乘数效应。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强产学研对接融合,全力加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聚焦智能制造、高端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实施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研究出台支持创新活动投资的政策,扶持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强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建设,建立统一开放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470亿元左右,国家、省和企业创新平台超过400家。清除过剩产能和房地产库存。完善过剩产能市场化退出机制,采取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对不符合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并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予以"出清",积极稳妥、分类有序处置"僵尸企业"。实施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为主要方向的住房制度改革,推进公租房货币补贴、长期租赁模式,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实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引导房企向旅游休闲地产、养老地产等行业转型发展。
二、夯实农业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量质并举、以质为主,实施三个"百千万"工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105个县市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全年完成365万亩建设任务。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加强粮食产能建设,严格落实粮食收购政策,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左右。扶持建设一批特色种养基地。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施"百片千园万名"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设施农业、创意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示范样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农业加工园区。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品牌建设。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实施"百企千社万户"工程,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范围,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完善农业风险担保机制。积极建设美丽乡村。实施"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建设15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加强农村道路、电力、通讯、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质工程和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改造农村危房12万户。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特色民居整体保护利用。
三、增加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动能。实施"313"投资计划,力争全社会投资达到3万亿元左右。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产业发展注重"强链",加大新型工业化投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三链"融合,力争工业投资完成1.2万亿元,增长15%。基础设施注重"成网",预期投资8500亿元,增长30%。重点强化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张网"建设,新铺开现代物流和旅游设施网。突出抓好蒙华、黔张常、怀邵衡铁路,气化湖南、神华永州电厂,毛俊水库、涔天河灌区,城市宽带提速和宽带乡村工程,城陵矶物流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新开张吉怀铁路,加快渝长厦(长益常段)前期工作,争取兴永郴赣铁路纳入国家"十三五"铁路规划,做好桃花江核电厂址保护工作。生态环保注重"扩面",预期投资1400亿元,增长30%。从点治理扩大到源头治理、重点治理和系统治理,构建"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格局。社会民生注重"补短",预期投资2500亿元,增长30%。突出提升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共享性和便捷性,增加城市功能型设施供给,打造农村功能性综合平台。拓宽融资渠道。优化政府投资,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盘活整合政府性资产、资源,强化平台投融资和运营功能,探索建立省级股权投资基金、风险补偿基金。拓展民间投资,制定民间资本投资10大公共领域的具体实施意见,探索实行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提高投资回报预期。拓展金融服务,推动发展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和合作性金融。积极引进、培育区域性法人金融机构和AAA级信用担保平台。促进保险基金、产业基金等集聚。加快险资入湘。创新债券发行品种。推动企业改制上市和资产证券化,支持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挂牌上市,适时推进战略新兴板上市工作。拓展招商引资,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加强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产业集群、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开展创新创业园区"135"工程专题招商。坚持引智、引技、引资相结合,实施"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和优势企业,带动省内产业转型发展。重点做好中电、SK、隆翔、三迅等重点企业招商对接工作。
四、扩大消费需求,打造消费引领发展新局面。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培育重点领域消费。教育文化消费,大力开发职业技能、文化艺术培训等教育消费,以及会展、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演艺娱乐、艺术品交易等文化消费。健康养老消费,落实促进健康养老业发展政策措施。开展社区服务消费试点,完善家政服务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积极培育以新生代儿童为对象的幼年消费。体育健身消费,加快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青少年、儿童体质监测和体育健身服务。旅游休闲消费,加强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漂流、登山、自驾游等休闲度假类产品,培育旅游品牌,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力争旅游收入增长20%以上。信息消费,促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与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的结合,扩大信息服务、智能穿戴、智能安防等消费。绿色消费,出台促进绿色消费政策,加强高效节能电机、1.6升及以下排量节能汽车推广,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推广新能源公交车。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健全重点领域、新兴业态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抓好多式联运、冷链物流、城乡物流配送、快递物流等,力争农产品冷链物流县级全覆盖。争取长沙成为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强化消费维权,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五、全面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按照省深改组统一部署,推进关键领域重点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推进并联审批、在线审批。继续向市州下放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加快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继续推动政企、政资分开及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全面完成党政机关公车改革。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抓好省直管县经济体制、乡镇区划调整、扩权强镇等改革试点。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编制中期财政滚动管理规划,抓好政府存量债务转换,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强化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继续推进营改增等税收改革。支持社会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村镇银行,支持长沙银行等本土金融机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并上市。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或基金。调整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加快国有企业重组整合。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以管资本为主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积极推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省属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和驻湘央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深化农业农村改革。重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农业经营、农业支持保护、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村社会治理等5大领域改革,抓好农村宅基地管理改革试点,完成农垦、供销合作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融资等改革。加快益阳市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价格机制改革。推进输配电价改革和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适时实施煤电价格联动。完善居民生活用水、电、气阶梯价格制度。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创新教育、文化、养老等公用事业和公益服务价格管理。
六、坚持开放发展,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强化对外经济合作。实施"一带一路"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投资与经营。引导企业"抱团出海"、"借船出海",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出台"走出去"融资与担保平台政策。推广海外工程EPC等模式。预期对外投资中方合同额增长20%。提升外贸竞争优势。构建"六位一体"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支持建设中国(长沙)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继续抓好"破零倍增"。探索引进外贸综合服务、供应链等新业态贸易企业。壮大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和大型服务外包企业。加大轨道交通、杂交水稻、小农机等优势产品及文化、中医药等服务出口。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等进口。挖掘开放平台潜力。加快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湘黔合作示范区建设。实施"拓口兴岸"工程,重点推进长沙和张家界航空口岸、岳阳城陵矶水运口岸、怀化公路和铁路口岸等建设,支持岳阳建设湖南国际航运交易所、长沙临空经济区申报国家示范区。加强"湘欧快线"货源组织和市场开拓。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发展。争取开展离境退税业务和增设免税店。
七、加快新型城镇化,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突出抓好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落实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中心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宜居性。重点加强城镇路网、公共交通、城市绿道、地下综合管廊等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加大"两房两棚"、"两供两治"建设,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38万套左右,货币化安置比例不低于50%;基本实现县县喝上干净水,城乡环卫一体化有序推进。启动新一轮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建设,培育一批特色小镇,加强省际边界口子镇建设;抓好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加快市县"多规合一"试点。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县以上生活垃圾处理区域统筹和处理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成网、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扩大农村班车覆盖面。加强城市管理,有序推进城市综合执法。推动以"一核三极四带多点"为支撑的区域协调发展。长株潭,坚持率先发展,启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第三阶段改革,以"三通四化"为重点,加快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湘江新区建设,加快发展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推进株洲、湘潭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壮大长株潭核心增长极。大湘南,坚持开放发展,对接广东自贸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推动湘粤(港澳)开放合作试验区、郴州大十字城镇群建设,打造中国(湖南)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平台,培育郴州新增长极;支持永州建成对接东盟的桥头堡、衡阳建成大衡阳都市经济圈,带动湘南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建设。洞庭湖,坚持绿色转型发展,实施生态经济区规划,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城陵矶港,推进航道畅通、枢纽互通、关检直通和江湖、河湖联通,打造长岳经济走廊,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建设能源、石化基地和长江中游区域航运物流中心,培育岳阳新增长极;支持常德建成泛湘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益沅桃城市群发展。大湘西,坚持加快发展,抢抓国家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的机遇,统筹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湘西地区开发和大湘西地区全面小康战略。依托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五省边区生态中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物流节点城市,对接成渝城市群,培育怀化新增长极;支持邵阳东部城镇群、娄底娄涟双冷新城镇带和娄邵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同时,以产业、交通、生态为纽带,坚持特色发展,推动京广、环洞庭湖、沪昆、张吉怀4大经济带建设。积极促进园区功能升级,深入实施创新创业园区"135"工程,推动长株潭17个省级特色产业园转型升级,促进湘商产业园建设,支持园区差异发展、连片开发、飞地经营。
八、强化综合整治,着力推进生态建设。坚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以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修复为己任,抓好"一市两县一片"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加强湘江源头生态治理,推进武陵山片区等4个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抓好长株潭生态绿心规划与空间管控。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管理和保护。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洞庭湖湿地保护等重大工程。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第二个"三所行动计划",抓好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及其它流域水环境治理,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覆盖、工业园区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全面覆盖。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加强建筑扬尘、汽车尾气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推进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试点示范,开展农田土壤污染、尾矿隐患治理。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工程。加强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落实节能、节水"领跑者"制度。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复垦,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抓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以及省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试点,争取建立湖南(国际)低碳技术交易中心。
九、实施精准脱贫,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落实"六个精准",确保实现110万贫困人口脱贫。推进"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围绕园艺、养殖、粮油、旅游等特色产业,实施脱贫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和茶叶公共品牌建设。加快发展电商脱贫。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加强统筹规划,合理确定搬迁规模、安置方式和投资来源,全年完成20万人搬迁任务。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实施教育脱贫规划,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两免一补"、助学专项补助基金等政策,实施"雨露计划",帮助贫困家庭"两后生"完成职业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兜底一批,逐步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贫困标准融合,实施健康脱贫工程和社会保险"助保"行动,加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公路网提质、"五小水利"、危房改造、垃圾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构建贫困地区内联外通交通体系。创新脱贫体制机制。建立省县两级脱贫开发投融资平台,扩大扶贫小额信贷规模。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继续做好驻村帮扶。支持贫困县市整合涉农资金加强重点建设。实施"三区"人才行动计划。研究出台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开展"万企帮万村"活动等意见。拓宽领域,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支持贫困地区减贫或增收。
十、改善公共服务,全力保障社会民生。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制定2016年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在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高职和高中生均拨款水平、城乡低保指导标准等同时,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力争乡镇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达标率70%以上,初步建立城乡社区15分钟医疗服务圈。加强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基层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县级公共体育设施等工程建设。抓好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设施建设。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做好妇幼保健等工作。大力推进创业就业。注重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新一轮积极就业创业政策,加强农民工、职业农民、退伍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创业就业工作,鼓励农民工等回乡创业。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培训。建立公益性岗位储备制度。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医保城乡统筹,全面实施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信息化和法制化。加强民族宗教工作。注重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安全监管执法年"活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