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
村强民富看三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调查报告之横冲村——蝶变的启示
来源:市扶贫办   2017-04-19 16:56
浏览量:1 | | | |

村强民富看三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调查报告之横冲村——蝶变的启示

横冲村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平江县的一个贫困村,2015年8月被财政部确定为帮扶村。一年多时间,横冲村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引导撬动数倍社会资本投入,开启了“造血式”扶贫的横冲模式,由一个集体经济为零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热点村、集体经济示范村。

横冲“蝶变”,从何而来?横冲经验,能否复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平江县,开展了调查研究。

一、横冲村总体发展情况

横冲村隶属平江县安定镇,全村512户2136人,有53户贫困户。人均6分耕地,资源条件差,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 这是财政部选派干部高杰刚到横冲村时面临的情况。

村里总共争取财政资金300万元,看起来不少,但对于基础薄弱、修建一公里村道就需要二、三十万元投入的横冲村来说,要实现脱贫解困谈何容易。

为破除资源和资金双重“瓶颈”,带动村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担任第一书记的高杰将“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机制引入村级事务管理之中,发挥村民主人翁精神,防止村支两委大包大揽。起初,村干部希望把全部资金用来改善村内道路和农田沟渠等基础设施,但通过“一事一议”民主议事,最终确定了优先保障群众急需、兼顾产业发展的原则,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新路。

村集体利用80万元财政资金作为股份,组织发动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电商平台,带动村民自筹、众筹创业资金1000余万元,注册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40余家,新增直接就业岗位120余人,帮助50余户贫困户实现增收。2016年累计接待游客12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260余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益接近20万元。同时,引导村民自愿投资投劳开展公益事业建设,新修和拓宽道路8770米,修建渠道9000多米,安装自来水150户、污水处理设施160户,在全村范围开展了环境整治、绿化亮化。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了最大效用,昔日的“空壳村”呈现出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新景象。

目前,横冲村已通过加盟、托管等方式将“横冲模式”输出到周边的高坪、国富等5个村,发展湘村客栈、坪上书院、国富人家等多个民宿品牌,打造集群式乡村旅游目的地,实现抱团致富。

二、横冲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

1、依托资源,找准一条发展路子

在山水资源丰富的平江,横冲村只是一个 “山不清、水不秀”的普通村落,如何发展产业?

经调研发现,横冲村虽然没有山水优势,但拥有区位优势:位于安定镇中心地带,国道、县道、乡道穿村而过,距离亚马逊水上乐园、杜甫墓祠、自在平江等旅游景区仅有几公里,是去往福寿山国家森林公园、石牛寨景区、连云山漂流等的必经之路。村民家里大多是两层民居,许多村民辛苦一辈子就为了建一栋好房子。但由于本地就业机会少,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家中建好的房屋基本闲置,既浪费了资源,更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看似平凡的资质中蕴藏着发展的潜力。高杰与村支两委立足比较优势,谋划出一条“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路子,即:以民宿经济和乡村旅游为突破口,以电商平台为营销手段,激发群众创新创业活力,带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激活要素,带出一支创业团队

“村里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高杰带领村干部和党员代表先后到长沙、浙江、安徽等地先进村考察学习,回来后每个人都撰写了考察体会。“开了眼界,换了脑筋!”村支书邱确松感慨地说。

发展村级经济需要有一批思路宽、懂经营、善管理的致富带头人和青年创业者。高杰和村干部说服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吴滔,发起成立安定民宿客栈旅游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发展乡村民宿、农家餐饮,由合作社对农户进行统一管理、培训,统一配备家用床品、洗漱用品。合作社一期发动12户村民入社,采用美团、携程等网络平台吸引游客入住、就餐。合作社运营的头一个月,纯收入就达到2.8万元,单户收入最高达8000元。村民感受到了民宿经济给自身带来的收益,一下由观望变为主动。

为吸引更多的人才返乡创业,村里发起设立“筑梦乡土·横冲创客之家”。村委会腾出办公室,免费给创业青年办公,并提供前5个月每月800元的创业奖励,为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在外青年人才搭建创业平台。2016、2017年春节,趁外出务工青年纷纷回来过年,从大年初一开始,村里连续组织召开创业动员会,40多位有技术、有学识的“80后”“90后”带着资金回来了,也点燃了村民们发展产业、勤劳致富的激情。

3、股份合作,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成立生态农业发展公司。2016年2月,在安定民宿旅游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了湘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村集体以10万元资金入股,占股40%(其中10%股份收益专门用于精准扶贫,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14名创业青年众筹资金15万元,占股60%。随着公司发展壮大,20余户村民增资入股,目前已扩股到300万元。公司采用公私合营模式,现金入股,独立经营,独立核算,青年创业团队负责公司管理运营,村集体选派一名干部作为副总经理,负责监督公司业务经营和重大事项决策。公司拥有乡村民宿、农家餐厅、知青酒吧、乡村马场、电商平台、农产品销售门店等多个盈利项目。全村已有22家民俗客栈,5家农家餐厅,标准客房100余间,月营业额可达l万元以上,经营收益由公司与加盟农户按3:7比例分成,实现了合作共赢。

二是成立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村集体以财政资金30万元入股,引导村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合作社采用市场管理运作模式,建立了公司化运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成立“本土管理团队”,聘请老村长担任总经理,选聘部分村民小组长担任副总经理;成立理事会,负责决议重大管理事项;成立监事会,负责监督管理工作和财务情况。一年来,合作社整体流转耕地600亩,同时开发废弃多年的荒山、陷田,新增有效耕地400余亩,种植了100亩无花果、200亩湘莲、300亩向日葵和4万棵黄花菜,栽种1100棵樱花、桂花、大樱桃等花果苗木。土地合作社的发展,有效盘活了闲置的土地资源,调整了种植结构,打造了一系列乡村休闲旅游景观。合作社用工岗位优先选用村内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年增收6000元。

三是成立红色民俗文化餐厅“大队食堂”。村上有一所废弃多年的老学校,改造成为红色民俗文化餐厅——大队食堂。大队食堂以传承红色文化和乡土文化为主题,打造充满乡土乡情和红色记忆的主题餐厅,既满足到村游客的餐饮需求,又作为红色民俗文化展厅,将乡村影吧、乡村茶室、乡村文化艺术创作室、乡村皮影展、文化沙龙、创客营地等囊括其中。该项目由5位村民众筹90万元资金建设,村集体拿出20万元支持项目配套设施,其中10万元折合为村集体股份,占股10%。大队食堂于2017年初正式营业,可同时容纳至少300人就餐、会议、活动。项目开业一个月,营业额就突破了20万元。

四是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随着游客纷至沓来,各农家餐厅农产品需求大增。村民邱积良放弃在外的塑胶生意,回来发动5位村民成立双峰寨种养合作社,流转800多亩土地,种蔬菜、养土鸡。村集体安排项目资金20万元,支持修建机耕道,由合作社建设管护。这20万元不是无偿投入,而是折算成合作社10万元股份,作为村集体股权,同时支持邱文安等贫困户入社。不到一年,仅邱文安一户,就出笼500多只土鸡,活鸡卖六十元每公斤。“这日子有盼头了!”邱文安说。

三、几点启示

我们认为,横冲村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财政引导,股份合作,建立发展集体经济的崭新机制,激发群众创业活力,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其思路和做法值得借鉴。具体有以下三点启示:

1、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关键是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打好扶贫攻坚战,主战场在农村,重点是增强“造血”功能,提升内生动力,解决脱贫可持续的问题。村级集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在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共同致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集体经济实力强的地方,往往能够凝聚人心,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强,农村社会管理也更加有序。因此,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强贫困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是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农村长治久安的一剂良方。

2、变政府主体为农民主体,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好的机制。事实证明,当农民群众认识到是为自己而奋斗时,往往都是很积极的,组织凝聚力是很强的,关键是要有好的制度能够让他们参与进来。在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和涉农资金整合等工作中,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人翁责任感,防止出现政府包办、代替农民选择的倾向。一是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中,继续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这一深受农民欢迎的制度维护好、发展好,村事民议,民办公助,并逐步把相关经验、机制、做法推广到其他涉农涉村项目中去。二是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以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为契机,完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集体股份合作机制,让村集体与村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紧密联结机制,确保村民参与权、决策权和收益权,激发群众创业活力。三是在充分发挥村支两委核心作用、扶贫工作队带动作用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双创”促进机制,支持大学生、退伍军人、农民工等下乡返乡创新创业,培育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

3、变大包大揽为引领撬动,关键是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在财政新常态下,增支减收压力巨大,借助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来破解资金瓶颈,由财政“大包大揽”向财政投资引导转变,十分必要。过去涉村资金偏重于硬件项目建设,在集体经济发展方面施力不够,难以增加村级财力,项目资金无偿投入,项目后续运营管护反而成为村集体负担;产业扶持资金主要对口农业企业,村集体和农民也无法广泛参与和受益。现阶段需要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采取市场化的支持方式,将财政资金量化为村集体的股份投入各类经营主体,财政投资形成的配套基础设施交由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建设管护。以股权为纽带,整合农村、政府和社会的各种资源要素,形成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使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最大效益。

责任编辑:岳阳市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