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区“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
岳阳楼区“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
目 录
岳阳楼区“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
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推进我区卫生健康事业又快又好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根据《健康湖南“十四五”建设规划》(湘政办发〔2021〕48号)、《健康岳阳“十四五”发展规划》(岳政办函〔2021〕137号)和《岳阳楼区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制订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十三五”期间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坚定不移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促均衡的要求,统筹整合卫生计生资源,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相关领域改革,各项卫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十四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截止2020年,我区居民期望寿命提高到77岁,婴儿死亡率2.628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942‰,新生儿死亡率1.932‰,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1.04/10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上升到100%。城乡居民健康建档率达75%,规范管理高血压患者2.6万人,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2630人。艾滋病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全区现存艾滋病患者408例,呈低流行态势。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紧扣岳阳楼区工作实际,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对全面小康进行大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激发群众参与全面小康决胜年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宣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就和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实行一项工作、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卫生健康全面小康顺利推进,取得实效,确保了全区卫生健康小康社会建设各项指标100%完成。
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确定岳阳口腔医院为楼区现代医院管理试点医院;进一步巩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3家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覆盖面达100%。积极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54个,共签约居民11.2万人,其中重点人群签约8万余人,健康扶贫对象签约率100%,计生特扶对象签约率100%。同时,以社区医院试点建设为契机,11家基层医疗机构与市一医院和市二医院、16家中心(卫生院)与市中医院建立了医联体;成立了“市一医院、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联合病房”和“市二人民医院、三眼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病房”。市内“3+2+1”(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梯度诊疗、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
将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政府编制管理和财政保障,明确其编制性质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由区卫生健康局统一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和完善了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及群众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办法。绩效考核坚持公益导向、效益优先的原则;坚持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综合考核、奖优罚劣的原则。通过绩效考核,进一步规范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及内部管理,有效地调动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加强。全区有医疗卫生单位497家,其中区级医疗卫生机构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7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家),民营医院11家,个体诊所408家,乡卫生院1个,村卫生室13所。共有区属卫生健康单位28家,其中公立、专科医院3家(人民医院、岳阳口腔医院、岳阳肛肠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3家(疾控中心、妇保院、血防站),执法机构1家(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6家,其它事业单位5家(药具服务站、卫生健康财务服务中心、健康教育中心、卫生健康信息中心、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站)。全系统核定编制994人,目前,全系统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082人,高级职称52人,中级职称360人。与2015年相比,卫生专技人员队伍不断壮大。
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岳阳楼区以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为抓手,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工作机制,夯实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成功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级复审。建成中医药综合服务区15个,完成了区域3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2家村卫生室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建设。
5.预防保健工作成效明显。全面加强了急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疾病、学生常见病、职业病的防治,结核病、病毒性肝炎、流脑、乙肝、甲流感、艾滋病、麻疹、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以乡(街道办事处)为单位接种率达95%以上。有效应对了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卫生应急管理和能量增强。积极开展妇幼健康服务工作,紧紧围绕“一法两纲”的职责和目标要求,坚持妇幼健康工作方针,以保障妇女儿童健康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守母婴安全底线,突出重点项目落实,以实施农村适龄妇女和城镇低保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免费新生儿48种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筛查等妇幼民生实事项目为抓手,完善服务制度,创新服务模式,补齐工作短板,认真履行妇幼保健职能,全面做好妇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妇幼健康事业全面发展,满足新时期妇女、儿童健康新需求,更好地维护和促进全区妇女儿童身心健康,促进健康楼区建设。
5.人口计生事业创新发展。手术并发症人员扶助政策、“两扶”政策得到创新。人口规模控制良好,截止2020年5月底,全区常住人口51.5万人,出生人口26289人,出生率11.54‰,死亡人口11124人,死亡率4.80‰,自然增长率6.74‰。当前,人口计生工作总体形势较好,低生育水平基本控制,但还不稳定,必须继续把稳定低生育水平、性别比治理、提高人口素质摆在重要位置。
6.利民惠民政策深入人心。截止2020年全区为166名农村奖扶对象、993 名特扶对象、48952名城镇奖扶对象发放各类奖励扶助资金4324.89万元。对全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进行了全面摸底,建立了双岗联系人制度,区属各公立医疗机构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开通了就医“绿色通道”,开展重大节日慰问、加大临时生活救助等。
7.卫生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在不良医疗执业行为和黑救护、医托、号贩子的专项整治中,共出动执法人员687人次,车辆169台次,对辖区内的341家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收到医疗机构自查表341份,对存在问题的23医疗机构责令其按照要求整改到位,办理超范围执业案件6起;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案件7起;医院感染消毒类案件(消毒监测样品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案)33起;医疗废物未按规定处置案件4起;涉嫌“医托”移送公安机关1起。在全区“黑诊所”、打击非法医疗美容和“保健”市场专项整治中,出动执法人员226人次、出动执法车辆56台次、没收药品37袋(箱)、张贴、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00余份。以涉嫌非法行医罪移送公安机关4起,法院判决2起;涉嫌非法医疗美容移送公安机关1起;非法行医行政处罚案立案8起,结案6起,移送法院强制执行2起,纳入失信名单2人;取缔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假医”、“游医”5起;立案查处非法医疗美容案件6起。这些行动持续改善了辖区内的医疗秩序,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就医安全。
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19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和14大类5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落实,202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人均补助74元,孕产妇、0-6岁儿童、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重型精神病等重点人群得到规范管理。
9.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进一步稳步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全面完成洛王、枫桥湖、金鹗山、洞庭、望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服务区建设;完善区妇幼保健院和王家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功能,加强区人民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建设。发挥中医药整体和健康医学优势,形成以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为龙头,区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和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个体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完善区域医疗机构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10.卫生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搭建了一张覆盖全区基层医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专网,整合了资源,提高了网速,为全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创造了条件。配置了防火墙、入侵防御等网络安全设备,建设了布局合理、环境达标、制度规范达国家二级等保标准的卫健系统信息化机房。16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卫生院)在全市率先完成湖南省基础医疗3.0系统上线;东茅岭、三眼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梅溪、郭镇乡卫生院等四家远程会诊示范点已成功上线。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一卡通坏境改造完毕,居民持电子健康码即可完成所有就医流程。上述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完成,使区域卫生信息化城乡差别逐步缩小,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方便了居民就诊和卫生服务,有效支撑了全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机遇
医疗卫生是维系和增进人民健康的公益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保障人民健康和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十四五”是大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打造健康中国的重要机遇期和改革攻坚期。
1.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为卫生健康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省委、省政府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市委、市政府以全市人民健康需求为着力点,努力构建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我区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必须围绕市里的这个目标,履行好医疗卫生的保障职能。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健康城区的步伐加快,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激发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为健康服务业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为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水平营造了新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公共卫生防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最后一公里”建设,加大对地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医疗设备、人才队伍、信息技术等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增强一线疾控人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发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同建设和维护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构建的公共卫生体系,发挥强大的疾病预警和防控能力。
(三)主要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人口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计生服务管理转型任务艰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与群众健康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突出。“三医联动”的协调推进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医联体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机构间尚未形成相容的激励约束机制,利益分配、风险共担、监督考核等机制不够明晰,卫生健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基层服务能力仍是突出的薄弱环节,技术水平亟待提高,积极性亟待调动,卫生总体投入水平偏低。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高龄孕产妇增多,保障母婴安全的责任增大。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对于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和费用的刚性需求日益增加,给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供给带来巨大压力。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复杂,新发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不断出现,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双重负担的格局没有改变,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重性精神病防治专业人员仍然不足。经济社会转型中居民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适应慢性病防控的需要,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和职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时有发生,对医疗卫生整体的救治水平和保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革创新,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强化政府、社会、个人责任,加快推动卫生健康工作理念、服务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知识,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加强早期干预,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延长健康寿命,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坚持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强化组织实施,加大政府投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健康人力资源建设,推动健康科技创新,建设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全面建设现代大城市、加快建成核心引领区和“健康城区”建设提供坚实的医疗卫生资源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首位,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从实际出发。卫生健康工作要因地制宜,与我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全区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实现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3.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区情,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建立起有利于强化管理、增加服务、提高效率的长效机制,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机制,建立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和有激励、有约束的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活力。
4.坚持政府主导。突出政府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导作用,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建立国家、单位、家庭和个人责任明确、分担合理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同时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对卫生投入,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与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相结合,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有序竞争,提高医疗卫生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5.坚持预防为主。改革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服务均等化水平,增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综合处置的能力,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以病为本”向“以人为本”,由“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
6.坚持中西医并重。制定扶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为人民健康服务。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面建立起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综合服务水平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实现服务水平、群众健康指标、行业形象、全民健康素质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明显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普及,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反映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指标有大幅提升,平均期望寿命在“十三五”基础上提高0.5岁,婴儿死亡率降到6.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2 /10万以下。每千人口拥有床位9.4张,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12人,执业(助理)医师总量提高到每千人口3.65人,注册护士总量提高到每千人口5.0 人。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健康服务水平。
1.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建成区和办事处(乡)两级,居委会、村社区卫生一体化,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重点办好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岳阳口腔医院、区疾控中心、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中心、区中医院,区财政“十四五”期间大力支持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并全面实施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区原则上按每办事处建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过5万人的可以增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下设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尽量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管理。合理规划城区个体医疗机构布局,实行总量可控、动态平衡,各乡街遴选一至三家优秀医疗机构,建成城区居民“一公里”医疗服务圈。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逐步采取实施分级诊疗标准、增强服务能力、降低收费和提高报销比例等措施,引导常规诊疗下沉到基层,实现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建立区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区级医院与相关一所三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每所二级及以上医院对口支援数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卫生院,开展区、乡两级卫生机构纵向合作,通过人才扶持、设备支持等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卫生院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启动区域内医联体服务模式,更好地发挥辖区内市级医院和区级医院专业技术优势及带头作用,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促进分工协作,合理利用资源,方便群众就医。
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区域布局,增加区级优质医疗资源比重。抓好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区级优质医疗资源的总量,突出各医院的专科特长建设,努力改善专科医院短缺的状况。十四五期间区财政投入5000万元,全面实施区人民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完成应急指挥中心和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到2025年,通过改扩建,区人民医院基本达到三级标准,检验检测中心新建项目完成后将达到县区级实验室甲级标准,实验室面积达2500平方米,能独立完成甲级实验室所规定的201项检测项目,检测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同时有利于疾病防控和卫生监测水平的提高,增强对传染病的识别、监测和防控能力;提高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的保障能力。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要达到一级甲等标准,拓宽服务领域和辐射范围。
专栏1: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
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卫生健康建设项目:岳阳楼区人民医院传染病大楼改扩建项目、 岳阳楼区区域医疗中心改扩建项目、岳阳楼区医养结合改扩建项目、岳阳楼区职业病防治中心改建项目、岳阳楼区人民医院停车场建设项目、岳阳楼区中医院、岳阳楼区中医药创新中心改建项目,对区人民医院进行改扩建;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卫生健康建设项目: 岳阳口腔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对口腔医院进行扩建;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卫生健康建设项目: 岳阳楼区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岳阳楼区医疗机构医疗污水处理改造项目、岳阳楼区医疗废物集中收集转运站新建项目;加强乡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包括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成枫桥湖、洛王、金鹗山、洞庭、吕仙亭、望岳路、岳阳楼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迁址建设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卫生健康建设项目,对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建设;同时重点加强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置、实验室检测等核心能力建设,提升疾控中心服务能力、应急能力和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
卫生监督监测能力建设。重点开展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加大传染病防治监督、母婴保健监督和医疗机构监督工作。
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建设。以实现“两提高、两降低”,做好“两个规范”, 明确“两个加强”为总体目标。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卫生健康建设项目:岳阳楼区妇幼保健院停车场建设项目、岳阳楼区妇幼保健院妇幼服务能力建设提升项目;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群众满意度;提高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率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的覆盖率;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降低5岁以下儿童,婴儿、新生儿的死亡率和出生缺陷,保持全省较低水平;规范实施妇幼基本公共卫生和妇幼民生实事与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抓好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孕产期保健,育龄妇女免费补服叶酸、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等项目的落实;规范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对母婴保健技术机构和人员执业许可进行核准、调整,全区母婴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规范产儿科质量安全管理保障母婴健康安全;加强流动孕产妇、儿童管理力度,降低流动孕产、儿童妇死亡率;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内涵建设,推进区妇保院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达到二级甲等标准。
血吸虫病防控达标建设。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卫生健康建设项目:改扩建血防网络实验室、健康教育室、资料信息室等共计450平米;建设“互联网+血防”智能哨卡监测系统;添置查灭螺、查治病相关器械设备等;开展能力提升教育培训;建设血防疫情预警监测平台;建设水上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平台;进行乡村、渔船民卫生设施改造等建设。落实血吸虫病消除达标工程,控制不发现当地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人和病畜,查不到感染性钉螺;强化监测工作,提高疫情处置能力,巩固防治成果,确保不出现疫情反弹。
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推进全区卫生应急组织管理和预案体系建设,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及能力建设,完善卫生应急队伍装备标准,重点加强极端条件下卫生应急队伍专业装备和后勤保障配置。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系统,健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卫生健康建设项目:岳阳楼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完成卫生应急指挥中心项目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监测预警水平、应对能力和指挥效力,到 2025 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响应率达到 95%以上。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 应急准备和处置能力,到 2025 年,人禽流感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现 场规范处置率达 95%以上。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军地联防联控机制。积极推进卫生应急工作的社会参与,广泛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活动。 |
2.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区政府办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区级医疗机构、城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主要着力于保障药品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供应充分,缓解“看病贵”问题。同时,促进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助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药品使用监测平台以及监测网络体系,重点监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的配备品种、使用数量、采购价格、供应配送等信息,以及处方用药是否符合诊疗规范。将基本药物制度与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健康管理等有机结合,探索降低患者负担的有效方式。鼓励医疗机构优先采购和使用通过“一致性评价”价格适宜的基本药物。到2025年,全区全面建成科学合理、顺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基本药物制度。
3.落实重大疾病防控。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 把防治重大疾病作为推进健康楼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艾滋病、结核病、流感、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要把预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好疫情监测预警,30—70岁重大疾病总死亡率降低10%,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覆盖率达90%以上,肺结核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0%,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到5%以下。落实《湖南省消除血吸虫病行动计划(2016—2025年)》,控制急性血吸虫病疫情的发生。加强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等重点地方病的防治。做好境外输入传染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高血压、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率达50%以上,管理人群血压、血糖控制率达65%,脑卒中死亡率下降5%。进一步推进城市癌症早查早治项目,加强对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继续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巩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成果。建立精神卫生部门协调机制,登记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80%以上。提高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率和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质量。强化麻疹疫苗接种和监测管理。开展脊灰灭活疫苗替代工作,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加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监测。推动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建立干预体系,推进教医协同,突出学校主体责任,抓好眼保健操、户外活动、普及健康知识等措施落地落实,坚决遏制青少年视力低下势头。强化医疗卫生机构职业病报告、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鉴定、救治能力。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照国家政策要求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
专栏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计生药具的免费发放、健康素养促进等。
|
4.提升医疗管理能力。落实《岳阳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逐步规范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就诊,在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间,构建医疗联合体,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引导分级诊疗。落实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责任,实现签约服务。发展远程医疗,实现区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省级、市级远程会诊中心对接,常态化开展远程会诊、远程病例分析等服务。到2025年,进一步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诊疗格局。提升临床服务能力,加强3-4个重点专科能力建设。加强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传染病、精神疾病及急诊急救、妇产科、牙科、儿科、中医等临床专科建设。改善医疗服务,深化预约诊疗服务,有效分流就诊患者。推行日间手术,畅通急诊绿色通道。推行电子病历,完善入、出、转院服务流程,改善就医体验。持续改进护理服务。推进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检查和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严控公立医院超常装备大型设备,建立共用、共享、共管机制。推行临床诊疗规范,完善临床路径管理,提高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水平,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严格按照工作规范、标准和管理流程,开展用血、注射、照射、医疗废弃物处理等工作。做好院内感染预防工作。推行用自毁式注射器替代包括一次性注射器在内的所有注射器。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文件体系、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及医疗质量控制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加强医师执业管理,落实医师定期考核制度。强化患者安全管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专栏3: 医疗服务能力改进项目 |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三个1工程”。每个家庭拥有1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拥有1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1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健康卡。
分级诊疗。慢性病一体化诊疗服务试点,基层签约服务,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
临床学科和专科能力建设(含中医)。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用。加强梅溪卫生院中医伤科、五里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针刀、东茅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儿推拿、三眼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雾化、灌肠疗法等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加大中医特色服务项目:儿童绿色疗法、产后康复、催乳、痛经治疗,开拓、引进、学习系列中医特色服务新项目,继续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建立有效机制。
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完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康复体系建设,提高基层中医康复服务水平。加强区人民医院中医科的改造,拓展服务项目;区属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适宜技术设备。同时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鼓励连锁经营。鼓励、吸引退休中医医师到基层提供服务,引进区域外高职称、优秀中医药专业人员,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健全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机制,完善中医医联体建设,促成上级中医医院加强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指导。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医院感染管理监测和质量持续改进,血液安全。 |
5.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加强妇幼健康文化建设,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基层妇幼网底建设,做实基本公共卫生。继续围绕早孕建册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产后访视率、新生儿访视率、儿童系统管理率、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等主要指标,紧紧抓住“孕产妇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出生缺陷率”等核心指标,切实开展妇幼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加强辖区内孕产妇、0-6岁儿童健康管理。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全力保障母婴安全。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扎实推进0-6岁儿童健康发展促进工作。继续推进各项妇幼民生实事与重大惠民工程。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二甲”创建。协调推进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实施区妇幼保健院综合改革。切实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高效、优质,颇具妇幼特色的医疗保健服务。
6.持续振兴中医药事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成果,以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为中心,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尽量满足广大城乡居民中医药服务需求,进一步建立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方便有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在推广普及中医药适宜技术、发展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产业、文化发展,打造具有楼区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到2025年,全区中医药服务网络全面形成;适应中医药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完善;中医药人才队伍明显壮大,结构更加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产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特色优势显著。
专栏4:中医药继承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
中医药传承创新。争取上级政府、财政、发改等部门及项目支持,争取建成区级中医医院。争取医疗保险的中医药补偿报销优惠政策,提高中医药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中的报销比例。全面完成所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将中医诊室、推拿、按摩、康复等中医治疗室、中药房、煎药室等中医药科室集中设置,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配备中医诊疗设备,为居民群众提供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服务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含旧城改造拆后)的建设;加强区级人民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中医科规范化建设。
|
(二)完善健康管理体系。
7.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健全城市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措施,加大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力度;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大卫生观念,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积极开展健康城市创建试点工作。
8.推进居民健康服务管理。推进居民健康服务管理。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广泛传播健康知识,引导树立健康观念,养成健康行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推进医疗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大力开展无烟环境建设,推进公共场所全面禁烟。
推进医疗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大力开展无烟环境建设,推进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强化居民健康管理,实现健康档案覆盖全部城乡人口。将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结果纳入居民健康档案,建立起居民终身健康动态管理机制。加强职业卫生工作,促进劳动力人口健康。加大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加强学生近视、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和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预防教育工作,着力改善中小学校医配备不足等问题,不断扩大专职校医队伍建设。
专栏5:健康促进项目 |
健康楼区建设。重点推进以建设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人群为主要内容的健康城区建设工作,做到健康环境日益完善,健康服务不断优化,健康社会更加和谐。
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加强城乡饮用水卫生监测,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空气污染等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人体生物监测。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烟草危害行动,推广三减三健、健康口腔等专项行动。
健康教育。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普及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残疾预防及康复等维护健康的知识和技能。积极推进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社区、健康家庭等支持性环境建设。探索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的激励约束机制。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5%。
|
全面推进“健康岳阳楼区”行动。进一步巩固健康促进示范区创建成果,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全面落实“健康岳阳楼区行动”。到2025年,健康楼区建设取得良好进展,健康促进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进一步提升。
专栏6:重点人群健康改善项目 |
健康老龄化。老年人疾病预防,推动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服务老年人的功能建设,大力发展医养结合服务。
全面做好做实妇幼健康服务。加强0-6岁儿童和孕产妇健康管理;按照国家和省、市方案要求,规范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爱心助孕等14个国家和省级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促进妇幼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力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免费农村与城镇低保适龄妇女“两癌”检查、免费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贫困地区免费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全覆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高质量完成。组织开展系列培训,深入开展妇幼健康工作薄弱县市区能力建设对口支援工作,改善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优化生育全程服务。推广使用母子健康手册电子版,落实生育全程医疗保健服务。推动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广泛开展青春期保健、孕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服务,满足妇女不同时期健康需求。推动落实基本避孕服务,促进生殖健康服务融入妇女健康管理全过程。加强中医药妇幼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学习先进地区和机构的有效做法和经验,促进中医药与妇幼健康工作深度融合。
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贯彻落实《湖南省出生缺陷防治办法》、《岳阳市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方案》,完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推进专业人才培训,落实国家《关于开展产前筛查技术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机构标准的通知》要求,推进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机构建设和质量管理。依托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产前筛查、高危人群出生缺陷干预、地中海贫血防控、新生儿疾病筛查、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串联质谱检测、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救助、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八免两救助”项目,统筹实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服务,力争全区出生缺陷发生率有所下降。加强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诊断和干预。聚焦出生缺陷重点疾病,探索“一体化”防控模式。
青少年健康。推进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掌握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等主要常见病情况和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开展学生近视等相关监测工作,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保障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
流动人口健康维护。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健康促进行动项目。 |
9.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63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19〕51号)等文件精神,改革完善我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推进医疗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逐步全区建成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涵盖全行业、全流程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督查有力、权威高效的综合监管制度,打造专业高效、统一规范、文明公正的卫生健康监督执法队伍,实现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
10.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以增进家庭和谐幸福、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主线,统筹推进生育政策、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治理机制综合改革。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并举转变,由行政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服务家庭转变,由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向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转变。完善宣传倡导、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加强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建设,稳定基层工作网络和队伍。统筹卫生计生资源,更加注重宣传倡导、服务关怀、政策引导和依法行政。全面推行知情选择,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提高药具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做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深化诚信计生和基层群众自治活动。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团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
稳妥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满足新增人口需求;制定托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住房、就业等配套政策措施。加强分类指导,鼓励按政策生育。积极开展“爱心助孕”特别行动。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倡导,依法依规查处政策外多孩生育。将公民计划生育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推行生育服务登记制度和生育证明网上办理。充分利用卫生计生资源整合的优势,加强基层妇幼网底建设,促进卫生与计生深度融合,实现卫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服务效能,提升服务质量。
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计划生育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考核评估制度。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借助部门资源优势,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积极应对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方式变化,创新理念、机制,建立健全与新时期形势任务相适应、科学合理、便捷高效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体系和运行机制,落实“一票否决”,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增强家庭发展能力。稳定家庭功能,加快建立和完善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政策体系;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机制,加大对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的扶助关怀力度,研究出台有利于促进计划生育家庭成员就业、创业、勤劳致富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逐步建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的家庭服务体系;围绕“文明、健康、优生、致富、奉献”主题,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开展婚育指导、家庭初级保健、儿童早期发展、家庭教育指导,探索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卫生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做好辖区内孕产妇数、活产数、0-6岁儿童的摸底、调查和随访追踪,及时提供规范的免费健康管理服务;组织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和病残儿鉴定工作;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生育关怀行动、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幸福工程为载体,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改善人口性别结构。继续开展“两非”专项整治行动,健全部门配合、联合执法和区域协作机制。深入开展“关爱女孩”、“圆梦女孩”志愿者行动,营造有利于女孩成长成才的舆论环境。
专栏7:计划生育基础建设工程 |
计生基层服务网络队伍建设。配齐建强村(社区)工作队伍,整合村医和计生专干(村计生协秘书长)职能,配备组级指导员。加大对计生队伍关爱扶助力度,解决基层人员后顾之忧。
计划生育基层阵地建设。整合乡村(街道、社区)两级技术服务资源,加强基层服务阵地建设。整合卫生、计生、计生协会村级(社区)工作阵地。
计划生育诚信体系建设。将计划生育领域信用管理、行业诚信作风建设、行业政务诚信建设、服务相对人信用管理等信息作为计划生育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内容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人口出生监测预警机制。
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坚持把计生基层群众自治作为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服务健康楼区建设的重要途径。进一步畅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动新时期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工作转型升级,为落实“六项重点任务”发挥作用。 |
加强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示范街道创建活动,健全“一盘棋”机制,完善信息支撑、业务规范和层级监管三大业务体系,加强流动人口计生协会组织建设。到2025年,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入库率达90%以上、流动人口免费计生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三)强化健康保障支撑。
1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使用制度。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卫生计生人才总量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人才分布趋于合理。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65名,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注册护士5名,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2.6名以上合格的全科医生,每个建制村拥有1名以上乡村医生。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以上。加强医教协同,扩大全科及妇科、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训规模,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理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立医院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进一步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总量内建立“人才编制库”,实行动态调整,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设置岗位、统筹使用岗位职数。加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建设,强化其技术、能力、人才储备。健全区疾控中心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
12.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全区卫生健康系统信息化将践行“互联大数据、打造大健康、助力大城市”的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理念,建设“惠民、惠医、惠政”的岳阳楼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主要以“一档、一码、一平台”为抓手,推进各类业务系统的完善升级,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一档”即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一码”即实现电子健康码,“一码”通用;“一平台”即搭建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跨机构的业务数据的集中存储和数据产互平台。平台主要包括:“一网、一卡、三支撑、四库、四应用”。“一网”即构筑覆盖区域内卫生健康单位的信息专网。“一卡”即按照省市部署,实现电子健康卡、社保卡、医保卡等多卡通用,脱卡就医,“一码”通用。“三支撑”即制定区域内实际情况的卫生信息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和运维管理体系,并做好落实。“四库”即建设卫生数据中心,规划设计全员人口信息、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资源管理等四大数据库。“四应用”即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交换系统、微信公众服务、远程医疗服务、综合监管服务。通过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全部医疗机构互联互通,病历共享,建设以居民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为健康楼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专栏8: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 |
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以“一档、一码、一平台”为抓手,推进各类业务系统的完善升级,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 |
(四)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13.支持社会办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民营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民营医院建设发展。逐步形成以公办医疗机构为主导、公办与民营医疗机构相互补充、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出资新建、技术合作、参与改制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卫生事业,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加强并完善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行业监管,将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统一的医疗质量控制与评价范围。鼓励社会资本大力发展康复、精神病、老年病、慢性病和临终关怀等紧缺性医疗机构。
14.发展老年健康服务。推动居家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发展。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积极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协同、规范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培育社会护理人员队伍,为居家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为家庭成员提供照护培训,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比较健全的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
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巩固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在地方试点基础上,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现符合条件的跨省异地住院老年人医疗费用直接结算。鼓励发展与基本医保相衔接的老年商业健康保险,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保障需求。
进一步加大对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力度。在做好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中老年人医疗救助工作基础上,将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对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老年人给予相应医疗救助。
推进信息技术支撑健康养老发展,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开展面向家庭、社区的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覆盖率和质量效率。搭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对接各级医疗卫生及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指导、慢病管理、安全监护等服务。
15.推进健康医疗旅游。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促进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机构发展。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大力发展健康医疗旅游,推广“中医药+旅游”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资源有效融入旅游产业发展范畴。
16.落实健康商业保险。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积极开发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到2025年,基本建立市场体系完备、产品形态丰富、经营诚信规范的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
17.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利益导向政策。按照政策规定,组织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全面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惠政策。做好目标人群测算、资格确认和资金发放等工作,切实保障计划生育家庭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力度,建立计生特殊家庭社会关怀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对象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医疗救助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建立统一规范的计生特殊家庭信息化档案,切实推进联系人制度,做到底数清、信息准、变更快。做好联系人队伍的培训指导工作,切实发挥联系人作用。结合本区实际,拓展实施“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在试点基础上,深入推进科学育儿国家试点项目。整合卫生计生资源,建立完善科学育儿服务,开展科学育儿活动,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指导,提高家长及看护科学育儿水平,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提升家庭发展的整体水平。
18.健全职业病防治体系。督促用人单位落实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制度,加强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防护设施控制效果评价和竣工验收环节的管理。确定1家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本辖区职业健康检查工作。职业病防治服务网络和监管网络不断健全,职业卫生监管人员培训实现全覆盖。重点行业的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95%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率达到95%以上,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达到95%以上,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卫生培训率均达到95%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达到95%以上。劳动者依法应参加工伤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逐步实现工伤保险与商业保险等有效衔接,切实减轻职业病病人负担,确保劳动者健康权益得到保障。加大职业卫生监管执法力度,督促企业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对农民工、劳务派遣人员等职业病危害高风险人群的职业健康管理。对职业病危害严重、改造后仍无法达标的用人单位,严格依法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依照法定程序责令停建、关闭。健全监测网络,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工作。建立职业病防治信息系统,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
专栏9:健康产业项目 |
健康服务业发展。社会办医示范机构、健康管理服务示范机构建设。
远程协助系统建设。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卫生健康建设项目:岳阳楼区远程医疗业务信息平台建设项目,推动建立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
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上级部门文件要求,支持社会资本建设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指导养生保健机构规范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广科学规范、安全有效、丰富多样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和技术,提高养生保健服务水平,促进养生保健市场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设置基本条件、人员准入资格、服务内容、禁用项目等标准。加强对对养生保健机构从业人员的行业管理,加强对此类人员进行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与技能培训,指导其规范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发展中医药养老服务。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扩大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覆盖广度和服务深度,不断丰富老年人中医健康指导的内容,推广老年中医体质辨识服务,根据老年人不同体质和健康状态提供更多中医养生保健、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率2025年达到75%及以上。 推动发展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加强中医文化及中医基础建设,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群众喜爱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引导社区居民建立健康生活方式,达到未病先防目的,推进中医治未病工程。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推动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开展合作。推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特色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支持养老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合作。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建立一批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示范基地。 |
四、 保障措施
(一)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重点,统筹推进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医药卫生管理、运行、投入、价格政策,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实现“医疗、医药、医保”联动,推进医药分开,落实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降低药品耗材费用,理顺医疗服务价格,落实公立医院自主权,深化编制人事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强化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形成有激励、有约束、有活力、有效率的运行新机制,调动医务人员参与改革、优化服务的积极性。
(二)建立公平有效可持续的筹资体系。明确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卫生健康投入责任,完善合理分担机制。发挥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力度,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调整和完善政府卫生健康财政投入结构,重点向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农村卫生、社区卫生等领域倾斜。政府逐步提高卫生健康投入占卫生健康总费用的比重。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加大投入,缓解个人就医经济负担,降低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三)建立健全卫生健康法治体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加强对取消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创新卫生健康行政管理方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务公开。制定权力和责任清单向社会公开。落实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卫生健康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法治建设。
(四)强化卫生健康工作宣传引导。加强对重大卫生健康政策、重大战略部署、重大突发事件的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及时宣传工作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和新风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和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良好风气。重视典型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改革和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五)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任务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加强部门协调,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卫生健康工作。健全规划的推进机制,增强引领力、约束力和执行力。推进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依法对城区各种卫生资源进行规划和调控,引导和促进有序竞争。争取部门支持,合力推进健康城区建设。建立规划实施的监测机制,科学设定监测目标,逐步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体系。加强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评估,加强绩效考核,落实工作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