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2010年度工作报告
来源:未知来源   2011-03-23 00:00
浏览量:1 | | | |

 

 

政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1月6日 在岳阳楼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岳阳楼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区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是我区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率先发展第一要务,发扬敢于负责、敢于开拓、敢于碰硬的精神,求真务实,破难攻坚,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任务。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经济实现新的跨越。“十一五”时期,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5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22亿元,年均增长14.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10.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1.9亿元,累计完成166亿元,年均增长36;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2.8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7.61亿元,全区财政收入累计完成25.89亿元,年均增长17.4%,连续五年保持了年均近亿元的增长。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突出三产主体作用,重点推进商贸物流、文化休闲等十大行业,打造了东茅岭商业街、五里牌、汴河街、竹荫副食街、泰和等五大商贸圈,建成了新胜、锦虹等各类市场18家;完成技术改造投入23亿元,申报省级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08个,形成了鲁粮新元为代表的粮油加工业、岳泰为代表的饲料加工业、万力为代表的机械加工业、环能为代表的新型建材业、新磁为代表的电磁铁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0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2家。全区现有民营企业1548家,个体工商户1.9万户,比2005年分别增加660家、1.1万户;规模工业企业达到46家,产值过亿元企业25家,年税收过100万元的达28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湖南省著名商标14个,20多家企业先后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527.570

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五年来,全区共引进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515个,总投资130亿元,实际到位内资总额104.5亿元,年均增长幅度为51%,引进外资1.6亿美元,年均增长47.5%。其中,天伦城、锦绣河山、巴陵尚都、香缇半岛、湖景花园、雅典新城等房地产项目84个,英格瓷轻钙项目、瑞福再生资源、新胜纸业等工业项目19个,瑞泰、晶穗物流等商业项目6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6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36个,项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28%

二、城乡环境明显优化,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基础建设明显加快。服务市政重点工程建设,动迁居民8000多户,腾地1万多亩,确保了枫桥湖路、武广高速铁路、金鹗西路、青年中路、建湘路、联港大道等80多项重点工程顺利推进。投融资3.5亿元,完成了五里牌东路、站西路、冷水铺路三期建设和一二期提质改造。筹集资金5200万元,修建、提质改造李家冲路、兰竹路、工农路等小街巷325条,总里程 270公里 ;投入5500万元,硬化冷城路、前果路等农村道路113条,总里程 227公里 ;投入1.2亿元,改造了荣发小区、蛇皮套、九华山、金东门等城市低洼渍水地段,疏通、改造下水道800多处,安装便民路灯2000多盏;投入950万元,兴修水库、山塘等各类农田水利工程40多处,完成黄梅港血防综合治理一二期工程;投入4000多万元,新建、改建梅溪桥等社区办公用房79个,社区工作经费从年均3万元提高到年均11万元;新建东风广场健身走廊和社区文体休闲小广场10处,绿化庭院6万多平方米。

城市管理全面加强。全面接管城管环卫工作,大力推行城市管理街道化和环卫清扫社区化, 环卫清扫保洁面积从接管时的327万平方米扩大到604万平方米,实现了城市管理由突击性向长效性转变。深入开展“五创提质”,全区26个市级重点项目、20个区级重点项目和16大类集中整治项目全面推进。重点开展了洞庭湖沿线、夜市、“五小门店”、马路市场等专项整治;完成竹木市场搬迁和洞庭大道、东茅岭路等城市主干道提质改造;加快了梅溪桥、九华山等6家农贸市场提质改造;推进了市海事局旁等3处“城市疮疤”整治;高标准创建了学院路、城陵矶街、李家冲路、桂花园路、通海路等示范街道;大力开展了文明劝导等活动,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巩固扩大了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落实“三铁”要求,始终保持控违拆违高压态势,持续开展“中心城区集中整治违法建设”行动,五年来,共组织拆违行动1160次,拆除违法建设716处面积8.1万平方米,控制违法建设1300多处面积约19万平方米。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落实污染总量减排,开展蓝天碧水行动,综合治理南湖、吉家湖、王家河等内湖,改造锅炉56台套,年均减少耗煤量7000多吨,五年来共查处违法企业100多家,关停“三重”企业和“三废两小”企业14家,共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26个,化学需氧量净削减3194吨,完成二氧化硫减排项目28个,二氧化硫净削减663.4吨,超额完成省定减排任务。开展城乡清洁家园行动,新建沼气池2500多个,完成农村改水、改厨、改厕3700多户;开展“森林进城”、“身边增绿”行动,完成规模造林22000亩,绿化覆盖率达到28.6%,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3%

三、各项改革持续推进,发展活力更加凸显

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区划调整顺利完成,新成立了王家河街道办事处和海棠等7个社区,解决了过去67处“飞地”和100多处交叉地管理难问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审批项目37项,减幅达37.3%。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新进教师、医卫等专业技术人员公开选拔步入制度化轨道。

财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主动应对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非税收入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乡财区管乡用”、燃油税等改革,实行部门单位“阳光预算”,健全了权责明确、运行规范、监管互动的良性循环工作机制;2007年在全省率先实施公务员津补贴和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实行“阳光定税”,开展了房地产税费一体化、机动车辆税收征管、牲畜屠宰和房屋出租税委托代征,培育了新的税源增长点。“十一五”时期,全区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支出31.12 亿元,重点保证了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建设的需要。

其他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创新社区卫生服务理念,“服务零距离、药品零利润、医患零纠纷”社区卫生服务经验全国推介;在全省率先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实行了基层医疗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了较稳定的财政补偿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经验被国家卫生部予以推介。企业改制扎实推进,完成了新城实业公司等5家区直企业和74家乡(街)企业改制;建设、粮食、交通、农林、商务等部门42家企业改制顺利推进,共安置职工5800多人,核减消化企业债务1.5亿元,盘活土地存量资源,引进了意达商务广场、洞庭新天地等企业,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四、民生保障日臻完善,发展局面更加和谐

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年全区财政民生支出20.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6%。新增劳动就业岗位4万多个,保持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五大”保险新增参保5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年均突破2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5.15万人。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9个、村卫生室14个,基本形成了“15分钟社区医疗服务圈”,国家9大类和省1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行了全免费,儿童乙肝疫苗补种等6项重大公共服务项目全面推进,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和省定90种非基本药物全部提前实现零差率销售。城镇居民低保人均月补差达到155元,比2005年提高了113元,2008年启动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达到63.7元;集中供养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人员281人,供养标准每人每年达到4960元,比2005年提高了2560元;扶助大病困难家庭2100户,对18岁以下、60岁以上城乡低保对象实施全额支助参保;对城乡低保对象、城市“三无”人员及优抚对象等落实了物价补贴。发放低保资金、廉租房租赁补贴、洞庭湖休湖禁渔期补助、渔民上岸定居、渔民危房改造、残疾人扶助金、移民后扶和项目扶持基金等各类资金3.5亿元,7万多人直接受惠;为农村特困户建设“爱民安居房”130户;投入950万元,解决了1.9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快,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34项,获得专利625项。努力建设教育强区,五年来,共投入3亿多元,完成东方红小学校区、洞庭湖小学、基础教育科教大楼和43所合格学校建设,维修校舍21万平方米;素质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全面开展了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监督和妇幼卫生等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得到全面落实,符合政策生育率、流动人口管理到位率保持在97%以上,综合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99%,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到位率100%。特困家庭扶助、免费出生缺陷干预等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全面加强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1500多场次,“社区万家乐”、“市民大课堂”、“南湖文化广场”成为全省影响较大的三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精神文明建设、国防教育、人民武装、人民防空、厂地协调、“双拥”工作、粮食、农村经管、史志、档案、机关事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加强对建筑工程、公众场所等重点地域和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的安全隐患整治;加强校园及周边安全管理,开展 “三小五涉”、“扫黄打非”等专项整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加强信访工作,全面落实信访问题包案督办制度,化解根治了一批陈年积案;89家中央、省、市改制企业社会事务顺利移交社区管理,妥善化解了一大批遗留问题;圆满完成奥运圣火传递安保、国庆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庆典等大型活动的维稳任务,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五、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发展保障更加有力

依法行政进一步强化。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议案326件和区政协委员提案510 件;认真开展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五年办理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122件,清理规范性文件405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推进“五五”普法纵深开展;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严肃查处了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

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推进网上政民互动,建立健全市民网上诉求快速处理机制,增强了政府工作透明度;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建立了政府绩效考核评估体系,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全面实施项目全程代理制,项目审批明显提速;着力加强应急管理,政府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

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了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和小金库专项治理,全面清理规范收费和中介组织,大力压缩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和预算外支出,公用经费、专项经费、会议接待费、公务用车费用实现了“四个零增长”;加强对重大投资、重要部门、重点项目的资金监督和审计检查,共实施审计项目113个,严惩腐败行为,查处了违法违纪人员。

五年来,我区先后获得“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社会救助体系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集体”、“全国人民调解宣传先进单位”、“全省教育强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双拥模范先进单位”、“全省利用外资工作先进单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全省先进单位”等一系列称号,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续十年被评为全省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十一五”的发展,为未来几年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楼区奠定了良好基础,使我区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上。我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每一个进步,都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科学决策,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的科学监督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凝聚着全区人民的辛劳和智慧。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关心岳阳楼区发展、支持政府工作的广大干部群众,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驻区单位、驻区部队、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是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来之不易。我们有效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战胜了严重的冰雪灾害,成功应对了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事件的挑战。过去五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坚持科学执政、依法行政,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失;坚持开拓奋进、创新克难,任何时候都不能退缩;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积累的经验是宝贵的。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加快发展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导产业与率先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还需在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老城区、老住宅区、“城中村”和“插花地”等薄弱环节的改造和管理任务仍然繁重,建设现代化城区的任务还很艰巨,还需在综合治理和建设改造上下功夫;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与居民对公共产品的多元需求还有差距,还需在统筹发展、协调发展上下功夫;社会矛盾处于多发时期,社会管理和维护稳定的任务还很艰巨,还需在推进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政府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办事效率与群众的要求仍有差距,还需在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上下功夫。对于这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我们一定会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的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楼区的关键时期。综观区内外形势,我区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全国看,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黄金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加快发展;从全省看,我省全面推进“四化两型”战略,有利于岳阳充分发挥生态和环境优势,发展港区经济,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创造了新的良机;从全市看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五市一极”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工业大市、现代农业强市、现代航运物流旺市、现代旅游热市、现代生态宜居城市,一举将中心城区推到了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门户位置,区位优势日益明显;从全区看,“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区发展基础条件大为改善,产业实力明显提升,民生需求整体上从生存型迈入发展型,特别是全区上下有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有利于将各种内外发展条件,转化为长远发展的持久动力。因此,我们必将树立必胜的信心,进一步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奋发有为,提速争先,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面临新形势,我区“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委全会精神,深入践行民本岳阳的执政和发展理念,按照省委“四化两型”和市委“五市一极”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城市“中提”战略,强化为城服务、为民服务,加快实现“强势楼区、活力楼区、和谐楼区”。

主要任务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打造生态宜居城区;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和谐楼区;坚持依法治区,促进“三个文明”建设。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区科学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和投资环境明显优化,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明显进步,在加快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主要指标是:

——经济总量。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岳阳楼区GDP达到246亿元,年均增长13 %,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9亿元、57.1亿元、18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23:75。实现财政收入17亿元,年均增长18%。“十二五”期末,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0亿元,年均增长20%

——社会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城镇居民医保参合率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人民生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5亿元,年均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128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13520元,年均增长15%

——生态环境。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96%,森林覆盖率达到48%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5%83%

各位代表,描绘新蓝图,迎接新挑战,我们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启动新规划,实现新目标,我们的前景光明而美好。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扎实做好2011年工作,确保“十二五”良好开局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7.6亿元,增长12.5%;财政收入达到8.6亿元,增长1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2.2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9.2亿元,增长14%;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5‰以内。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一、加快“中提”发展,提速城区经济

坚持“两型”引领,把项目建设放在第一位,把实施中心城区提质发展战略的思路、重点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加快转型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加快第三产业升级。巩固提升百盛、武商、康星、沃尔玛、家润多等综合商贸群,加速苏宁电器中南总部、步行街地下商业城建设,推进奥林匹克花园和商业广场建设,提质东茅岭服饰街、竹荫副食街、庙前街等特色街区,以步行街--五里牌--天伦城商业广场为主轴,打造中央商务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充分利用人寿大厦、创业中心等闲置楼宇实行二次招商。加快城区机械化生猪屠宰场、花果畈竹木市场、吕仙亭棉麻批发市场、洞庭花卉苗木市场、奇家岭工程机械设备交易市场建设,积极推进胥家桥片区二手车、钢材等市场集群规划建设。积极开拓近郊市场,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程”。依托“楼、岛、湖”等核心文化旅游资源,重点开发文庙、吕仙观、慈氏塔等精品旅游景点。优化升级新型工业。加快推进 “退二进三”、“退城入园”,大力支持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鲁粮新元二期、凯美特氩气等项目投产。积极发展都市休闲农业。以现代、高效、绿色、生态、安全为目标,加快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都市休闲农业发展,重点扶持芭蕉湖天鹅岛、金朋山庄等休闲度假村发展。

突出沿湖发展,打造滨水经济带。充分发挥沿湖区位优势,做活水文章,把发展滨水经济作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提速城市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来抓。加快东起云梦路、南至南津港、西靠洞庭湖岸线、北抵巴陵西路,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的沿湖风光带三期开发建设,积极推动南津港大道改造,形成环南湖交通干线,以吕仙亭片区、南津港片区、东风湖片区旧城改造项目为龙头滚动开发,打造集商贸区、旅游区、宜居区于一体的洞庭新城。加快月山片区砂石码头进港公路、52000吨级码头和101000吨级泊位建设立项、论证、规划等工作,合理开发利用湖岸线资源。

促进联动发展,加快城乡建设。充分发挥区城建投等平台的投融资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引导民间资金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和经营性项目建设。加快旧城改造。全力服务青年东路、德胜北路、建设北路、新桥南路、临湖公路、中心城区环线公路、青年路跨王家河大桥等市政重点工程建设,推进新路口东南角地段、琵琶王立交桥西北角、交通驾校、原农校周边、洞庭茶厂、岳阳乐园西侧地段、华升集团厂区等28个旧城改造项目,推进麻纺厂、桃花井等7个棚户区改造。加快融城步伐。加速推进海泰路、芭蕉湖路、花果畈路建设和学院路、望岳路提质改造,完成原107国道冷水铺至云溪段 5公里 道路升级改造,修通城乡结合部 30公里 断头路,完成郭镇农村客运站建设,加快郭镇长途客运站建设和郭镇、花果畈物流中心建设评审论证,推动冷水铺、城陵矶、奇家岭、郭镇等卫星城镇融城发展。加快“城中村”提质改造。完善古井、东风湖等11个“城中村”基础设施,提质改造和硬化35条小街巷,提质改造桂花园、花板桥等16处低洼渍水地段,促进新城区、老城区、城乡结合部联动发展。

对接港区发展,加强产业承接。做旺现代物流。对接临港产业新区,依托火车站、汽车客运站、洪源保税仓库等,逐步打造以粮油储备集散为主的小港粮库、以水运为主的城陵矶港口和以铁路、公路货运为主的枫桥湖商业配送等三大现代物流集聚基地,形成与大生产和大流通相适应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产业走廊。以望岳路两侧、洛王至冷水铺片区为基地,打造集商贸、物流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产业走廊,建设临港产业新区后勤服务基地。拓展发展空间。大力“禁实推新”,关闭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小作坊、小企业,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预留发展空间,提升区域产业承载力。

二、大力发展民生,提高幸福指数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困有所济、老有所养、乐有所处”,政府投资更多地向基础性、公共性、全局性、民生性领域倾斜,让财政对社会福利的投入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于民,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

适度普惠民生福利。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逐步实现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社会保障:扩大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新增“五大”保险参保8700人,实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即征即保”;巩固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末参保率达到80%,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确保农民参合比例达98%以上,进一步调整补偿政策,提高农民实际住院补偿率达52.5%以上。社会救助:进一步完善救助机制,提高救助标准,规范救助管理;加强城乡困难家庭灾害救助、“五位一体”医疗救助和困难家庭子女教育救助;发展慈善事业、残疾人事业和红十字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养老服务:建立高龄老人定期慰问制度,扩大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覆盖面,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合理调节利益分配。坚持立足实际,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协调各方利益。扩大就业:加大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和就业培训力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对“4050”人员、失地农民的创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整合各类资源,增加涉军群体、生活困难等人员就业机会。全年目标新增就业8200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劳动保障: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落实最低工资标准,探索建立民营企业工资协商机制,完善劳动用工保障机制,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移民后扶:安排资金480万元,实施安全饮水、种养殖业、农田水利、移民技能培训等后期扶持项目30个。保障性住房:推进枫桥湖、德胜北路、金东门、白杨山、洛王、七里山、冷水铺、老垅坡、蔡家社区、湘北市场、市农科所安置房建设;加速九华山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缓解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均等供给公共产品。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产品均衡发展,人人同等享受。教育:落实国家校安工程计划,完成花板桥小学、南津港小学建设任务,启动仓田小学、郭兴小学建设;完善合格学校配套设施,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良好教育;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完善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格局;推进社区教育,积极创建学习型城区,努力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卫生:完成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改造,新建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改建2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免费向城乡居民均等提供国家九大类和省1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继续实施省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每人20元;基本医疗实行城乡门诊统筹,年人均医疗自付比例降至30%以内;开展农村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助。文化:高质量完成3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和51个社区农家书屋建设。人口和计生:启动计生服务站科技大楼立项和建设,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体系。

三、深化“五创”工作,提质城市管理

把深化“五创”工作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来抓,将2011年定为“五创提质行动年”,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城市环境,增强民众生活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强化环卫效能,提高城市洁净度。全面落实“城管进街道、环卫进社区”,采取“定路段、定人员、定时间、定标准”和“管理员到位、环卫工到位”模式,在全区所有清扫保洁区域推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12319”城管热线作用,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加大环卫设施维护力度,市区联动新建望岳路、三五一七路、冷水铺路等5座环保型垃圾中转站、200座垃圾屋、1200个果皮桶,做到清扫保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实现由时段性向全天候、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着力提升市容环境保洁度。

强化综合整治,构筑城市风景线。坚持标本兼治。持续开展出店占道经营、户外广告、“五小门店”、“三废两小”等专项整治,建立步行城管”工作模式,完善长效管理机制,防止滑坡反弹。加强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新建、改造花板桥、李家冲、岳城等10个农贸市场,提质洞庭渔都等8个专业市场,新建和改造一批社区标准化菜店,逐步解决马路市场问题,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检。狠抓禁建拆违。严格落实“三铁”要求,采取“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措施,实现“控建拆违”到“禁建拆违”的目标,禁止中心城区私自建房,维护城市整体规划。创建示范街区。按照“路畅通、水畅流、树常绿、灯明亮、环境优、秩序好”的要求,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着力打造12条样板街道,美化城市景观。全力配合开展城区主干道临街门面“两面六要素”改造,完善配套亮化设施,提升城市整体风貌。

强化环境保护,打造城市生态圈。坚持把生态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强化环境风险防范意识,切实提高城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全面取缔高污染锅炉和城区经营性燃煤炉灶,强化工业污染防治,严格环境准入,控制新上“三高一低”项目,全面整治“三重”企业,实现重点企业污染排放稳定达标,确保总量削减1.6%。积极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打造16个“清洁家园”示范社区,加强城郊结合部环境治理,新建农村沼气池400个,改水改厕1600个,有效治理农村污染源。完成造林3000亩,城市主干道及小街巷、庭院植树11万株。全力服务环南湖截污管网工程建设,全面整治内湖水质,加强东风湖、吉家湖、王家河等内湖水资源保护,打造新型生态城区。

强化文明创建,塑造城市新形象。依托大专院校、大厂、中小学校、社区、媒体等平台,整合文明礼仪宣讲员、市容环卫监督员、城管队员、社区志愿者等力量,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社区教育、市民学校等教育资源作用,逐步构建上下联抓、部门联动、社会联创的工作格局。开展“争做文明岳阳人”、“文明礼仪教育”、“四和在社区”等五大主题活动,抓好文明社区(村)、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全区范围内52条主次街道的劝导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乡(街)、区直部门、社区,配合市直主管部门抓好交通整治,规范文明交通行为,倡导文明新风尚,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浓厚氛围,激发广大市民呵护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和谐 

坚持群众理念,用群众工作方法做群众工作,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努力营造文明法治、稳定和谐、谅解包容的社会环境。

密切联系群众,打造知民所需的平台。逐步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听证、协商、行政复议、网上问政、诉求表达、舆情研判、舆论引导和重大事件快速反应等工作机制,构建政府与群众的互动机制;做好辖区内出租房屋、特殊人群和重点项目风险预警评估“三本台账”,建立乡(街道)、村(社区)、居民小组、楼栋四级联动排查突出问题和信息报送工作网络;践行“两个维护”,引导群众通过法定程序表达利益诉求,引导群众增强法制观念,明确法律界限,规范行为导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接待中心和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作用,整合劳动、司法、民政等部门力量,实行合署办公、分类接待、联合调处,做到有访必接、有信必复,提高重要信访按时接办率和群众满意率。

加强综合治理,强化安民有力的举措。持续开展“三小五涉”整治行动,保持高压态势,重拳打击“两抢一盗”、非法传销、涉毒、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净化社会风气。全面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员、重点行业的综合治理;加强校园及周边安全保卫工作;实施电子“天眼”工程,完善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强化巡逻防控;加强基层司法所、派出所、综治办、调解组织、社区巡逻队伍建设,高标准建设86个社区警务室,统筹开展矛盾化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戒毒康复等工作;开展“零发案社区”、“零积案派出所”、“零投诉民警”创建活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大力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秩序,坚决防止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发生;加强乡、街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建设,推进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消除不稳定因素,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夯实基层基础,创新为民解难的途径。突出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桥头堡”作用,加大社区办公用房、服务体系和基层组织建设力度,提高管理水平;整合民政、劳动等部门资源,健全服务网络,拓宽服务领域,开创“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运转协调”的工作格局和帮扶救助体系,为居民提供全程代办、限时办结、上门服务等便民优质服务;开展“三官四员”进社区,零距离倾听民声,对因失业、生活困难、家庭纠纷、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等引发的个体性矛盾,早发现、早控制、早化解,真正把社区建成排民忧、解民困的终点站。

五、加强自身建设,提炼服务能力

坚持“更高标准、更严管理、更具公信力”要求,立足“为城服务、为民服务”,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大力改进政府部门工作作风,始终保持奋发求为的精神状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以工作成效彰显忠诚履职。

学评结合,科学谋事。以“创先争优”和“一月一学一讲评” 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比学、评学、述学” 活动,注重学评结合、学以致用,不断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大力改进政府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建设学习型政府。完善重大事项专家论证、公众广泛参与、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进一步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公平公正,依法办事。严格依法行政,公开行政权力运行,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打造法治政府。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等公开平台,深入开展政务大公开活动,大力推进财务、局务、村务、居务公开,推进审计公告制度,打造阳光政府。认真落实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积极支持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加强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联系,扎实做好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建议案的办理工作。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

优化服务,高效做事。牢固树立服务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增强服务项目、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与能力,完善落实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规范税收工作,突破征管薄弱环节,全面实现挖潜堵漏增收。强化政府绩效管理,创新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督查工作机制,推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化与科学化。以效能监察为抓手,加大行政问责力度,进一步提升政府执行力,努力建设务实高效政府。

清正廉洁,干净干事。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和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开展倡廉、述廉、评廉活动,促进阳光行政,从严治政。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强化审计监督,做到财政资金投向之处审计全覆盖、无真空,行政权力运用之处行政监督全覆盖、无盲区。重点加强对国资管理、招投标、政府采购等行政权力运行关键环节的监管,严肃查处重点领域的违纪违法案件。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加大增收节支力度,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努力减少公用经费支出,科学高效使用财政资金。

凝聚力量,合力成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沟通协调,争取上级部门更多支持;全力服务大厂、大校、大项目,聚集驻区大企业、大专院校优秀人才和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种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团结全区广大人民群众,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形成全区上下同心抓经济、内外协力促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各位代表,展望新的一年,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机遇和期待召唤着我们,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创新进取、埋头苦干,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和2011年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建设“强势楼区、活力楼区、和谐楼区”而努力奋斗!

 

 

 

 

 

区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秘书处                 20111